2007年6月29日

從爆紅到爆料的超級星光大道

現在什麼最熱?非星光大道莫屬,從收視曾在谷底徘徊到一飛沖天,創造近幾年難見的超高節目收視率,引起大街小巷、現實網路眾多討論。而從節目爆紅到造假踢爆,節目像是拍偶像劇一樣,充滿曲折離奇、高潮迭起,牽連層面愈來愈多,背後有哪些值得探討的面向與意涵呢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收視率飆高 炒作當調味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超級星光大道說穿了就是「歌唱比賽」,這不是台灣首見,之前各大電視台都舉辦過類似節目,以豐厚的獎金或是唱片合約為號召吸引參賽者,邀請線上的製作人或歌手擔任評審。而最重要的「調味料」,就是淘汰機制,從開始的上千的試唱,到之後過關斬將,逐漸進入白熱化的各式對抗方式,通常歷經幾個月的考驗,選出最後的得勝者。不過最後似乎都「雷聲大、雨點小」,即使選出冠軍,也不見會正式出片。

而這種節目的成功要件,就是要製造「話題」與創造「明星」氣息,超級星光大道比起其他節目,因為多了跨媒體傳播與媒體集團的操作下,很快就撲天蓋地在台灣蔓延開來。幾首膾炙人手的情歌經由參賽者傳唱,觸動了不少樂迷的心,逐漸對這些參賽者投以喜愛甚至崇拜,漸漸塑造出明星架式。再經由製作單位的安排,讓這些非藝人的參賽者,有準藝人的規格與水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類節目成功,也代表其實不一定要有整人、對立、賭博等羶色腥的元素,非得搞得藝人花容失色、醜態百出,或者大灑狗血、你爭我奪,雖然一再刺激人們窺看隱私、看人出醜的心,但久了終究會彈性疲乏,只會日趨沉淪。反之,若是製作單位只要肯投入成本,不炒短線,做出品質口碑,還是會受到觀眾的喜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只是,綜藝節目畢竟還是綜藝節目,單單按規矩來比賽,雖仍有賣點,但若能增添幾番滋味,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。或許是抱著這種觀念,到比賽進入PK時,逐漸浮現的是製作單位深淺不一的操弄鑿痕。從出場順序安排、參賽者如何與挑戰者捉對廝殺,到出現實力堅強的蕭敬藤踢館,更是炒熱他與楊宗緯的對決,甚至臨時換歌與之分高下,種種的「調味」讓原本單純的節目多了幾分聲色與期待,但相對地,比賽的公平、公正與純粹歌藝的展現,就淹沒在節節高升的收視率中。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跨媒介傳播 網路影音新時代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節目成功除了產製方的努力,更重要地還要能傳播給受眾,檢視超級星光大道成功,電子、網路媒體的互動是很大的功臣,當節目參賽者明星化,台灣最大的BBS站批踢踢成立專門看板,就像是海棉般,匯集了眾多意見與迴響,再經由與其他看板的「互動」,使這股熱潮繼續延燒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當中很重要就是「網路影音」的推波助瀾,節目在網路上能引起如此多的討論,就是節目片段的分享提供,讓網友非同步收視節目,其速度之快,令人吒舌;另外,網友還會製作MP3音樂檔,提供更多收聽機會。節目的成功,某種程度也反映著「網路多媒體」的成熟發展,以及未來無限的發展機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隨著網路討論愈多,似乎也帶動電視節目的收視率,喜歡的人拉三五好友一同欣賞,不喜歡的人或許抱持著「看笑話」的心情,來收看這個節目,不論是正是反,它成功引起話題。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跨媒體應合  集團連結生綜效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談到收視率的飆升,更重要的原因,還是來自於跨媒體的操作,中視、中天、中時,從無線到有線,從電子到平面,透過同集團的整合,發揮類似大編輯台的效用。除固定在電子媒體反覆的播出,連平面媒體也加入,甚至在A3版面以專題進行報導,更不用說在影視娛樂的版面,這樣的疲勞轟炸,要讓閱聽眾不接觸到相關的訊息都很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除此之外,他們還利用高收視的綜藝節目,如「康熙來了」、「全民大悶鍋」繼續催化這股熱潮,讓參賽者上節目、跑通告,增加曝光度,當然也達到節目宣傳的效果。

這應該是台灣首度媒體集團的跨平台運作,以結果來看,的確有達到「綜效」,因為之後不僅中天,其他各有線新聞台不得不播相關新聞,為了自家新聞的收視率,只好淌著血替別人拉抬聲勢,等於做免費的宣傳播放。也替自家媒體賺進大把的廣告收入,與股市的紅盤高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只是這樣的作法會引起部分爭議,主要在於如何拿捏新聞與廣告的微妙份際,在聯手炒作下,呈現的新聞報導已漸漸淪為替節目打廣告、做宣傳,鋪天蓋地的做專題、找新聞點切入,媒體變成宣傳工具,情何以堪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爆料一波波  折損品質與信任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而節目的轉折點,莫過於參賽者楊宗緯的「虛報年齡」,讓整個劇情進入高潮,雖然之前在BBS就已經吵得沸沸揚揚,一些鄉民早就提出相關的人證、物證懷疑楊宗緯的實際年齡,無奈沒有足夠的力道讓這些事情浮上檯面。但就在蘋果日報與壹周刊持續爆料、追蹤下,終究將謊言戳破,證實楊宗緯的確虛報年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這還沒有結束,之後包括製作單位出來開記者會澄清無年齡限制,楊宗緯因為壓力過大與家人成為新聞報導對象而退賽,甚至因為涉嫌委造文書而被北檢約談,到之後獲判緩起訴及服勞役等等。新聞焦點從影劇版活生生拉高到社會版,最後又重回影劇版的鎂光燈中,這一來一往間,不僅再次拉高節目的曝光度,更是讓故事主角與其他星光幫成員藉由這個機會更廣為人知。

從事情的另一個角度觀之,風波的演變也讓人出現負面觀感,參賽者彷彿是製作單位的商品,不斷消費,節目的公正性也隨之滑落,最後還是屈服於收視率數字的迷思中,又淪為節目的炒作,從最近幾集收視率下滑的趨勢來看,節目或許已經成功打響知名度,但相對也折損了品質,也使部分閱聽眾質疑節目的真實性與失去信任。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007年5月20日

政大八十、卓越「踏實」

政大八十歲了!
    
今夜在政大操場,給與上千人一個美好的夜晚,陶子妙語如珠的主持,把現場氣氛掌握得非常好,從蘇打綠、陳珊妮、TANK、TIZZY BAC、何方到壓軸的戴佩妮,誠意十足,而另個重點則是煙火秀,頭尾加起來十幾分鐘,璀璨的花火照亮了夜空,光彩奪目。


這樣不亞於101煙火的演出,是需要多少成本與代價?讓人不禁想像,如果把這些金錢用於在校生、校友是否更有價值?或許政大「家大業大」,還有充沛的校友資源與募款能力,這樣的煙火秀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,並不足為外人道。只是,這真的是值得的嗎?


 面對各大學近幾年經費自籌的壓力逐漸高昇,學雜費調漲往往是行政單位最想卻最不敢輕舉妄動之舉,深怕動輒得咎,往往需要再溝通、再協調。不過明年學費卻已經是「漲」聲響起,政大明年要調漲學費,勢在必行,這次是漲定了。


或許校慶的預算跟調漲學費沒有直接相關,但畢竟校慶仍是一筆支出,看到這麼大的排場,多少會讓人感覺這場煙火秀其實像「燒錢」,同樣是支出,為何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。就像各地的跨年晚會、元宵燈節,都是各縣市政府心中的痛吧,是否有這樣「造勢」、「宣傳」的必要,還是更實際地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照顧,對他們的付出,而不是八十年一次的盛大煙火秀,這樣短暫聲光效果結束後,剩下些什麼?


「政大八十、卓越踏實」八個大字就在體育館的兩旁,政大的卓越應該有目共睹,至於踏實,對映燦爛的煙火,還有待更加努力吧!

2007年4月9日

我的面試之道-學業篇

說起研究所面試,套句災難新聞中常用的形容詞-「餘悸猶存」,到不是有受過什麼外在傷害,但在內心卻像是劃過無法抹滅的痕跡,三不五時回想起來,仍會隱隱作痛!

硬擠的備審資料 
其實原本並沒有很專心準備研究所甄試,起步也有點晚,一直到大四開學成績公佈後,才來看看有沒有符合資格,幸運的是,A所規定的是成績限制是全班前30,我剛好在門檻前的29,就試試看吧。

 最麻煩的還是「備審資料」,當時除了有豐富的社團經驗外,要我拿出什麼可以看得紀錄,還真的乏善可陳,不過為了增加份量,還是硬搞出東西,然後把自傳、讀書計畫等等搞定,最後用漂亮的資料夾裝封,算是有個「像樣的東西」。

 不過事後看過其他人或是同樣是甄試生的資料,總覺得是「小巫見大巫」,有的裝訂成厚厚地一本,有的則是整本彩色印刷,所下的時間跟金錢絕對不容小覷。只是內容還是多過包裝,洋洋灑灑的成績比花花綠綠的外觀重要多了!

胡亂的時間分配
而在進面試前先考筆試,一科英文,一科社問(到這邊A所已經呼之欲出了),英文算是比較拿手,題目也不難,寫得算是順利。不過社問就搞得灰頭土臉,題目不難,都很好發揮,只是我敗在「時間分配」,第一大題花太多時間,讓我後面幾題都簡單帶過,自然成績就低得很難看,因為記得都用不到十幾行就帶過了。不過這也讓我學到很寶貴的經驗,讓我再之後研所考試時,更注意時間分配,才不會重蹈覆轍。

原本以為我考得這麼爛,應該不會過口試了,沒想到僥倖過關,我想這應該是我離A所最近的一刻,因為有高達50%的「中奬率」,所以心中的確蠻喜悅的,想說如果可以在口試扳回一城,或許就可以鹹魚翻身,也可以了卻一樁要事(迷之聲:這個人怎麼這麼愛演內心戲阿)。

難掩的塵封陰霾
話雖如此,惶恐還是多餘喜悅,原因就先追溯到第一次面試。時間是在大一轉系考,正好就是A所的轉系,連場地都一模一樣,已經忘了在面試中問了哪些問題,只記得當時大概的場景,和難以抑制的緊張。上台對我來說不是罩門,只是面對的是教授,心中還是略顯緊張,最後仍是鎩羽而歸。

有了前次的陰影,讓我再踏上這棟樓時心中百感交集,同樣的系,同樣的地點,更詭譎的,我都還是第一個口試的人。會不會舊戲重演?沒錯,同樣失敗了,而且這次情況還更為嚴重,不僅被挑出幾科六十幾的分數,在問一些比較專業問題時也答不上來,甚至被挑研究計畫語法語句上的毛病,我想是徹徹底底崩潰了。

失敗的理所當然
之後放榜我也看都不用看就知道名落孫山,唯一比較安慰的,就是A所是「不足額錄取」,原本收五個,結果只收四個(這算安慰嗎,哈),事後並沒有多大難過,因為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都知道,只能告訴自己,學得一個經驗。


同樣的舊瓶舊酒
不過這並沒有打倒我,後來又報了B所的甄試,這家只有資料審查跟面試,於是乎,我把甄試A所的資料稍稍加油添醋、改頭換「面」一下就寄出去了。如果我前述的,並不覺得我的資料有什麼傲人之處,要學業成績也沒有多耀眼,要實務經驗也很貧瘠,作品也是少之又少,所以並沒有抱很大的希望,真的只是「姑且一試」。

或許老天爺覺得我歷練還不夠,所以又讓我通過了第一階段的審查,也算是低空飛過進入面試的標準。所以又再一次稍稍燃起我的希望之火,想說有了前車之鑑,這次應該會有比較好的表現。雖然B所不是我的第一志願,而且地點也不在北部(這樣又算爆一個點了),不過畢竟是國立、師資充沛、校園遼闊等條件下(這樣應該就知道是哪間了),還是值得一搏。

淺薄的研究方法
為此,還特地南下一趟,就當作順道回家(迷之聲:不用再爆啦,這樣已經猜到了)。而對B所大學並不陌生,因為大學的社團有三屆營隊都辦在那,所以並沒有很大的陌生感,反而是充滿回憶的愉悅。不過面試就不是這樣了,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哪裡表現得不夠好,或許還是我的研究計畫寫得不夠完善吧,以現在學過研究方法來看,當時的計畫還真的是膚淺,尤其第三章根本就是東貼西補,看得出來這個孩子應該沒有好好學過研究方法,不被錄取也是可以想像的。這是我自己事後想出來的原因,算是給自己合理的理由。

莫名的愈挫愈勇
這可沒有讓我卻步,因為我又報了第三間C所的甄試。記得時序已經進入秋末冬初,隨著準備考試的壓力越大,讓我又再度興起甄試的念頭,所以第三次嘗試,這次是北部的私立大學,其實當初家人還蠻反對的,認為研究所怎麼會去唸私立的,不過我當時已經管不了那麼多,還是報了名。

這家跟A家一樣,先考筆試再口試,筆試是英文跟傳播理論,都沒有很難,加上這個時候已經有一定基礎,所以寫起來還算得心應手,至於資料審查的部份,當然還是把之前的東西在稍加潤飾,「資源再利用」。

我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階段,又是要面對口試。不同於前兩次的面試在假日,C所是在星期三,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,原因只是我早上有課,我是上到中午才風塵僕僕地趕過去參加。

說真的,到這一次心情沒有像前兩次那麼緊張,對C所校園的環境也不算陌生,我以為應該可以放手一搏,或許當時還有一點點「國立大學大學生」的驕傲在,認為來念C所是委曲求全,所以比起前兩間都還有自信,而在面試過程中,由於老師們也都很親切,所以相對地就沒那麼緊張,也不像A所那麼砲聲隆隆,算是閒話家常,聊聊課業、學校、為來研究方向等等。

低調的默默接受
話雖如此,最後還是沒有考上,連備取都沒有,說真的,又再一次重創了我,當下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家人說,而且我周遭的人,可能都不知到我有考過C所的甄試,因為我那時候真的低調。不過事實就是如此,也只能任命,或許我跟推甄沒緣,跟這三間學校也一樣。
還好那時剛好接近過年回家可以調劑一下心靈所受的創傷,撫平情緒,等過完年回台北後繼續打拼,迎戰實實在在的研究所考試。

講完了這些故事,也彷彿帶我再回到當時的情境,還是有些淡淡的苦澀在作祟,不過事隔這麼多年,已經不像當時那樣的澎湃激昂,只是偶爾還是會在心中泛起微波漣漪,提醒著我曾犯的錯,以及如何面對挫折該有的心情調適,那就是一種成長吧!

2007年3月18日

求智慧


或許是論文遇到瓶頸,今天決定前往龍山寺求智慧!

一如往常,龍山寺人山人海、香火鼎盛,還有不少國外的旅行團。我按照以往,從頭到尾拜了一圈,期望神明多眷顧我,讓我智慧大開,趕緊找出論文的突破處。


接著就是最緊張的時候-求籤,當然是問論文順不順利,結果第一支籤就得到聖杯,就轉往擺籤處,宛如開獎般地慢慢打開二十九號籤盒,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字是大,想說不是大吉就是大壞,心情更加緊張,結果出爐了!大吉。


籤上寫著寶劍光芒出匣時,匣中應不被塵欺,貴人親手提攜起,僅可防身更物疑,整個意思似乎是說應該會有貴人相助,然後我的智慧就像寶劍出匣般,金光閃閃、瑞氣千條(只是我自己的想像啦)。不過讓我擔心的是,雖然是大吉,不過進一步看功名之路的解釋時,卻是「大器晚成」,感覺三年畢業好像很難,雖然總是會成功,但希望還是可以順利三年就拿到學位阿!


最後,當然買了「文昌袋」,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好運,希望能有這些東西的加持,讓我未來之路更加順暢,雖然這種物品安心的成分居多,不過我就想讓自己心情平靜一點,沉澱之後再縝密思考,趕快突破現在的框架,讓學習之途平安順利。

2007年3月1日

最陌生的熟悉人

二二八 ,這個歷史事件,對我來說,是最陌生的熟悉人!

回顧求學時代,印象中大半都是在唸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,講到台灣的部份少之又少,尤其像二二八這樣的敏感議題,國編本的內容總是輕描淡寫,說了什麼又好像沒說,似乎有意淡化,總讓我留下些許困惑與疑問,究竟它是怎麼來的,明明發生在生長的環境中,但卻是如此陌生與疏遠。

隨著年齡漸長,接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,再加上老師的描繪補充,逐漸揭開事件神秘的面紗,開始了解為多數人不願意提起它,連報章雜誌也不多見,二二八事件,沒有那麼單純,隨之而來的白色恐怖,以一連串的政策,背後是見證了多少血淚,刻下無法磨滅的記號。

二二八不只是政治事件,更是牽動敏感的族群神經,嗜血的政客把它當成議題炒作,無情地消費,看在我眼中,或許真的只是笑話,這是一個多麼無關緊要的問題。從小時候在填寫資料時,總會莫名出現籍貫的填項,在我知道籍貫不是出生地、不是居住地後,懷疑起這個填項的用意在哪,它能做到多麼實質的分別嗎?

真正要說清楚做出區分的,應該是二二八更為清楚的史實,它不應該建立在藍綠的口水中,袖舞在政客的操弄中,或是淪為族群對立的焦點。要做的是將之純化,它的緣由、經過、影響,就像每一個歷史事件一般。

或許再過十年、二十年,二二八在人們的腦中印象日趨模糊,很難再想起二二八的始末經過,但我寧願是在資訊公開透明、評論公允客觀後將它淡忘,寧可它是最熟悉的陌生人!

2007年2月28日

當下

     
在挖掘照片時,才發現這張照片,又突然觸發心中的哀傷,感嘆世事變化無常!


照片是前年(2005年)12月下旬在晶華酒店,NOKIA發表L'Mour時尚系列手機,並進駐晶華設置臨時櫃,邀請許偉倫與王傳一當一日店員,而舉行的記者會,有機會參加這個活動,是為了採寫課程的跟採,所以跟著當時星報的記者立儀姊一起參加,整場活動下來,並沒有跟藝人有太多互動,畢竟那不是我跟採主要目的,記者與公關的互動、記者會流程、記者同業的互動、記者與廠商的應答是我想進一步了解的。


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參加記者會或是跟採,因為當年暑假在星報(想起來應該是最後一屆的小U)實習時,就已經有很多機會去看各式各樣的發表會或是記者會。只是現在想起來,這應該是我接觸到許偉倫最近的一次機會,卻沒有好好把握跟她有任何的互動。或許是路線關係,當時訪問他們的是影劇線記者,而我是跟在消費線這邊,自然就沒有接觸。只是隨著她香消玉殞,之後也無法再有機緣。


還是把握當下的每個人、每次見面,那都是緣,都是前世默默的約定吧!


大後記:這個算是跟公關行業的結緣吧~